我以一个跛腿的老灵魂为食
我亦因此再不能前行一步
————
最近在梳理17—18世纪东欧史料,一系列以这个时代为背景的架空人设(维尔内大公西睿尔一世)施工中。
————
可能还会混更同时期的俄国/乌克兰/波兰音乐史(以及各种杂七杂八奇闻轶事),不过因为是17—18世纪,所以并不存在格林卡老柴肖邦等等耳熟能详的近代人物……
————
提问箱在这里:https://www.popiask.cn/aSUfLY

图书编目专家(序)

马特维·米哈伊洛维奇很早前就明白自己的工作是多么微不足道。有时候他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看自己,都会自顾自地想,自己看起来会是多么可笑。他想象着自己留给那些来图书索引部的查询者们的印象——他在这里工作。而到这里查书目的多是博士和副博士:他们或撰写论文,或编写图书。对于他们来说他自然是有用的:他可以寻找那些久被遗忘的期刊文章和稀缺书籍……马特维·米哈伊洛维奇一边听着查询者们说话,一边胆怯地看着他们,就好像自己才是来求助的人一样。而之后他总是很简短地回答道:“好的,我尽量找,然后给您打电话。”

查询者一般不会向图书馆提出什么寻常的查询要求,因为常见的索引信息从学院和大学里就能获得。需要他帮助完成的都是有难度的查询:只有他,这个在世界上最大图书馆的藏书中间生活了几十年的人,才能找到那样的书。之后他就给查询者打去电话:“是尼古拉·彼得洛维奇·格拉乔夫吗?这里是国家图书馆。您找的是关于格拉诺夫斯基的材料,请记一下期刊号……”

他从来不报自己的姓氏——也未必有谁会记得吧。如果有人想起他,那眼前浮现的一定是个瘦小的、默默无闻的、总坐在图书馆的小办公室里、而且不知为何总习惯小声说话的人。

 

不久,不幸降临到了他身上——他的妻子去世了。

他给妻子订做了一块大理石墓碑。安葬了妻子之后,他作了一个乍看上去颇为奇怪的决定。

“这样写吧,”他对工匠说,“索洛维约娃·安娜·康斯坦丁诺夫娜,生于1936年,卒于1986年。索洛维约夫·马特维·米哈伊洛维奇,生于1932年……”

“卒于……?”工匠问道。

“还……没死。”马特维·米哈伊洛维奇回答道。

他觉得这个决定看起来合理得很,毕竟他为妻子做的那些事情,谁也不会有工夫、有意愿在他死后为他做的。而这样一来将来安葬他的人只需要在准备好的墓碑上写上三个词“卒于……年”就好了。何况谁需要他呢?谁会记得他?

 

图书索引部最近收到一封奇怪的信。这是一个著名的学者(教授,博士)写来的。他极富盛名——很多年来他经常来往于图书馆,只他的著作摆在书架上就有一米半多长。

但同事们迟迟没有敢把信转交给马特维·米哈伊洛维奇。

“亲爱的朋友们,”信里写道,“就在前几天,我得知了这个不幸的消息——马特维·米哈伊洛维奇·索洛维约夫的死讯。为什么您们没有及时通知我这件事呢?他是那样一个极为谦虚、又富有魅力的人,他为我本人和同事们做了太多……莫斯科千百学者们都受益于他的才干、学识和勤恳的工作。只可惜我没能把这些话讲给他本人听——他们生前我们总不重视他们,只有他们去世之后,我们才懂得失去了什么……”

 

而这时马特维·米哈伊洛维奇正拿起话筒,说道:“肖明教授吗?这里是国家图书馆,您找的是关于……的材料,请记一下……”

 

——译自《基础俄语·3》第二课,课文2,《библиограф》


评论
热度(2)

© 丛莽 | Powered by LOFTER